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效率與效能

今天跟友人兼同事A談及內地市場,主題圍繞大公司如騰訊、淘寶、京東等,以及他們的效率與效能的關係。

A作了一個比喻,效率就好比機器的生產速度,效能則是機器的質素。未來的中國市場,將會因為消費者的收入和知識提高,而更講求產品的質素,於是內地的公司開始不能光靠增加效率,提升自身的盈利,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效能,亦即產品的質素,不能再靠劣質山寨貨,或抄襲外國成功經驗,應以開發有創意和特色的產品為主力,配合他們的效率,創造更大的利潤。

而現在的問題,就是內地公司的內耗(通常是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,例如賣過多的廣告,公司的人手過剩)一般都很高,效能很低,尤其是網上市場,大部份的企業都會以價格戰,盡量把顧客搶過來,形成利潤率無法增長的局面。

我對於內地市場不怎麼熟悉,但我很感激他分享他的意見給我。效率和效能--兩個十分相像的詞語,意思很不一樣。

的確,在經濟環境良好的時候,只要效率高,就能夠賺到大錢--即使內耗十分高,只要銷售得夠多產品,「薄利多銷」的好處會抵消了內耗這缺點。

但如今,世界的環境惡劣,而且有惡化的趨勢,即使再造更多的產品,市場也無法消化,出口導向的企業如果加上內耗嚴重,就會開始出現入不敷支。內地的大公司,則因為有內地的消費市場,盈利似乎不怎麼有影響。

而在香港經營的我,則認為要度過現在的處境,首先是我們公司要把耗損減至最低,這也是我一開始就提出的方案。因為我們要容許自己有犯錯的空間--亦即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,讓我們吸收經驗,在邊打邊學的狀況下,逐少逐少增加效能。

不著手改善效率的原因,在於效率是較容易提升的。增加人手、賣網上廣告、自動化......只要複製成功的例子,擴大自身的規模,效率就會逐漸提升。但效能不同,它反映在公司產品的質素,公司的利潤率的增加,這就需要培育人才。而人才不是一時三刻就會出現的,只可以通過歷練,不斷的嘗試,最後成為能創造好產品,判定甚麼是好產品,或能夠減低公司內耗,使公司的純利率提升的人才。

只要搞好了效能,就能夠引入資金,提高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