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

諸君,代入對方的想法,你就踏出領導的一步

「請問你要找甚麼貨品?」

「已經找到了,只是還沒跟朋友說價錢而已。」

那是一位十三、四歲的客人,回應一位差不多三十歲的售貨員時的回答。當時她手中握住一部智能手機。

一開始聽的時候,我不明白為何她會這樣回答。

而在思考的瞬間,我知道我用了80年代前的人的思維模式。於是,我改變了一下想法,嘗試代入90年代的人的生活方式。

90年代出生的年輕一代,手機和流動上網簡直就像與生俱來的東西一樣,他們無法想像沒有網路、手機和即時通訊的世界,會怎樣運作。

而年輕的他們,跟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樣,大部份是誠實的,不掩飾自己的意圖,想做就做,想說就說。

對於她而言,不希望這位售貨員誤會她的意圖--她認為,售貨員是要看看她展示甚麼圖,讓他告訴她要找的貨品在哪裡。

於是她就想到要這樣回答。

80年代的人,或更早出生的人,通常只會回答「我再看看」或者不理會,然後逕自離開。這不是他們冷漠或者沒有教養,而是已經成了香港社會的常態,大家也接受。(當然,真的想找貨品的客人,會直接告訴你要找甚麼。這裡說的是準備離開的客人的心態。)

這件小小的事情,也就讓我明白,為何大部份80年代前的人,都不明白80、90年代的人的想法,而年輕一輩容易與長輩起衝突。他們心裡的世界不同,心態不同,看到的就出現大不同。

他們之間欠缺的,也許就是一份同理心。即使一方缺乏同理心,也就難以互相溝通。這就是世代之間,無法避免的對話鴻溝吧?

作為領導人,就免不了跟所有世代的人打交道;鍛練同理心和接觸廣泛的興趣,就成了領導人必修的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