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陞官圖中,高中殿試一甲是第一個能獲各家賀籌的位置:探花榜眼賀十籌,狀元賀二十,如果連中三元者額外再賀二十,還能實授翰林正七品編修/從六品修撰。
這看來很不錯哦!一開始就能賺錢。那麼,起手異途出身的漢員,在低級官位上打滾,豈不顯得太可憐了?
監生、生員、貢生,甚至只是童生出身,看來應爭取機會入殿試,即使只中二甲三甲,只要成功進入翰林院,除了獲得協辦資格外,升官之快亦「似乎」為地方官所不及。
根據陞官圖的走法,經科舉入翰林,仕途順利者會在翰林院、詹事府和國子監之間來回,最後直上從二品禮部右侍郎,或先擔任從二品內閣學士,再做正二品巡撫。那麼,中間要花多少時間呢?
以科舉入翰林的最低資格,從七品庶吉士作一例。庶吉士是殿試二甲三甲者,因為優秀而選入翰林院學習的進士,由此開始,只要連續有五德(雙四),或者八才(雙六),就可升官至從二品內閣學士。殿試一甲者就更快,不論是編修或修撰,只需要四德或六才。而內閣學士下一步,就是禮部右侍郎或巡撫,離協辦只兩步之遙。
那麼,同樣官階的地方官又是怎樣?我以河院從七品州判舉例,如要升至從二品,最快也需要六德,方能獲得從二品布政使之位。而才,則要十才方能升至正二品刑部右侍郎。其他同品位地方官,晉升也差不多,最多差一德或一才,也可獲得從二品以上官位。
看來兩者也差不了多少?其實,這就等於一個人在官場上有德行或才能,皇上還是會提拔你的,不管你是翰林入仕,還是出身地方官。最大的分別,應在於遊戲中地方官員通常比入翰林者多,在考試途中,可能考不上舉人或進士,而直接做地方官;或雖中進士,但只是二甲三甲,授六部主事或正七品煩縣/簡縣。由於地方官或正六品主事遇上級機會多,又沒甚麼兼差收入,如果對手們一帆風順,升官迅速,又碰巧在同一部門工作,就要出見面禮(每位高層送五籌)。當然,有弊也有利,如果玩家「德才兼備」,情況就可能倒過來。
入翰林除於翰林院、詹事府和國子監升官外,還有兼差機會:學政、主考、會同考、國史館編修、起居注、武英殿總校、文淵閣校理、掌院學士。每個兼差支公注五籌,而且對手較少,相比起地方官只接受朝廷稽核業績(大計、紀錄、加級),來得要好。而且風浪不大,即使擲賍(雙一),三四五品的翰林官還是在這三個地方遷官(注意,若果未升官就在翰林院擲賍,雖可保協辦資格,但會被趕出翰林,以後不得回去)。而地方官則有機會原部門降級(原本收見面禮可能變成要付錢)、「予告榮歸」(告老歸田,各家賀十籌,品級考計原官品加一級)或「外員內調」,調回京做五寺卿、通政使或宗人府丞。這些位置,比起原本的外官位置,都會減慢玩家的升官速度。
以此看來,不論是地方官還是入翰林,升遷之路大同小異;只要地方官一路順利晉升,結果也不比翰林差。不過科舉入翰林,可以六部尚書身份,或從一品總督身份協辦大學士,至升殿閣,合支公注一百二十籌,比起同樣官位的異途漢員出身,又多一條發財路,只要不浪費太多時間在考試上,這功名還是值得一考。如果認為自己沒甚麼考試運,亦大可一開始轉做地方官,這是監生、生員、貢生出身的優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