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

諸君,代入對方的想法,你就踏出領導的一步

「請問你要找甚麼貨品?」

「已經找到了,只是還沒跟朋友說價錢而已。」

那是一位十三、四歲的客人,回應一位差不多三十歲的售貨員時的回答。當時她手中握住一部智能手機。

一開始聽的時候,我不明白為何她會這樣回答。

而在思考的瞬間,我知道我用了80年代前的人的思維模式。於是,我改變了一下想法,嘗試代入90年代的人的生活方式。

90年代出生的年輕一代,手機和流動上網簡直就像與生俱來的東西一樣,他們無法想像沒有網路、手機和即時通訊的世界,會怎樣運作。

而年輕的他們,跟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樣,大部份是誠實的,不掩飾自己的意圖,想做就做,想說就說。

對於她而言,不希望這位售貨員誤會她的意圖--她認為,售貨員是要看看她展示甚麼圖,讓他告訴她要找的貨品在哪裡。

於是她就想到要這樣回答。

80年代的人,或更早出生的人,通常只會回答「我再看看」或者不理會,然後逕自離開。這不是他們冷漠或者沒有教養,而是已經成了香港社會的常態,大家也接受。(當然,真的想找貨品的客人,會直接告訴你要找甚麼。這裡說的是準備離開的客人的心態。)

這件小小的事情,也就讓我明白,為何大部份80年代前的人,都不明白80、90年代的人的想法,而年輕一輩容易與長輩起衝突。他們心裡的世界不同,心態不同,看到的就出現大不同。

他們之間欠缺的,也許就是一份同理心。即使一方缺乏同理心,也就難以互相溝通。這就是世代之間,無法避免的對話鴻溝吧?

作為領導人,就免不了跟所有世代的人打交道;鍛練同理心和接觸廣泛的興趣,就成了領導人必修的功課。

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

文學獎爭議--個人意見

最近關於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及其得獎演說,充斥了很多爭議。我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,倒是看過了整篇得獎演說。每個人,每個機構的文學評判標準都不同,因此我尊重瑞典皇家學院的決定。那麼,就我個人而言,我會怎樣評價莫言獲獎呢?

用前人沒用到或未完成的敍事方式、想像力、故事,「揭示存在的可能性」。假如只是說前人說過的事情,那小說自身的價值將會大大降低,甚麼成為了「媚俗」的文學,為了討好大眾而寫的文字。我不知道他的作品,某天找來看看吧,不過我有種感覺:重覆的可能性頗大。

至於那篇演

說,可以跟2001年得主高行健的比較一下。高行健被迫離開中國,似乎跟堅持文學是個人的聲音有關,也許跟他對中國的態度也有關,不過我很喜愛他的文學方向。莫言的演言,總是隱約地散發著不是他個人的雜音,這令我多少感到討厭。

高行健--文學的理由
http://www.b111.net/xiandai/gaoxingj-wj/014.htm

莫言--說故事的人
http://www.chinareviewnews.com/doc/1023/3/4/2/102334248.html?coluid=0&kindid=0&docid=102334248&mdate=1208091937

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效率與效能

今天跟友人兼同事A談及內地市場,主題圍繞大公司如騰訊、淘寶、京東等,以及他們的效率與效能的關係。

A作了一個比喻,效率就好比機器的生產速度,效能則是機器的質素。未來的中國市場,將會因為消費者的收入和知識提高,而更講求產品的質素,於是內地的公司開始不能光靠增加效率,提升自身的盈利,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效能,亦即產品的質素,不能再靠劣質山寨貨,或抄襲外國成功經驗,應以開發有創意和特色的產品為主力,配合他們的效率,創造更大的利潤。

而現在的問題,就是內地公司的內耗(通常是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,例如賣過多的廣告,公司的人手過剩)一般都很高,效能很低,尤其是網上市場,大部份的企業都會以價格戰,盡量把顧客搶過來,形成利潤率無法增長的局面。

我對於內地市場不怎麼熟悉,但我很感激他分享他的意見給我。效率和效能--兩個十分相像的詞語,意思很不一樣。

的確,在經濟環境良好的時候,只要效率高,就能夠賺到大錢--即使內耗十分高,只要銷售得夠多產品,「薄利多銷」的好處會抵消了內耗這缺點。

但如今,世界的環境惡劣,而且有惡化的趨勢,即使再造更多的產品,市場也無法消化,出口導向的企業如果加上內耗嚴重,就會開始出現入不敷支。內地的大公司,則因為有內地的消費市場,盈利似乎不怎麼有影響。

而在香港經營的我,則認為要度過現在的處境,首先是我們公司要把耗損減至最低,這也是我一開始就提出的方案。因為我們要容許自己有犯錯的空間--亦即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,讓我們吸收經驗,在邊打邊學的狀況下,逐少逐少增加效能。

不著手改善效率的原因,在於效率是較容易提升的。增加人手、賣網上廣告、自動化......只要複製成功的例子,擴大自身的規模,效率就會逐漸提升。但效能不同,它反映在公司產品的質素,公司的利潤率的增加,這就需要培育人才。而人才不是一時三刻就會出現的,只可以通過歷練,不斷的嘗試,最後成為能創造好產品,判定甚麼是好產品,或能夠減低公司內耗,使公司的純利率提升的人才。

只要搞好了效能,就能夠引入資金,提高效率。

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Zynga的未來賭場?

似乎是為了開拓收入,Facebook遊戲龍頭Zynga打算發展網上賭場:

http://www.gamasutra.com/view/news/180166/What_does_Zyngas_move_toward_real_money_gambling_mean_Not_muchyet.php#.UI1OKMXMgsE

暫時Zynga打算先開展英國網上賭場(因為美國等地不領牌照即屬違法),一年之後便可開始經營。

對於一間曾經風光一時的遊戲巨頭,我認為Zynga要走這一步,其實代表她的遊戲已山窮水盡,或更直接地說,是她的高層已不知道要怎樣在遊戲上賺錢。

由2008年從Venture Capital成功集資2900萬美元,一路以來都是靠免費遊戲+虛寶(還有少許廣告收入)的形式經營,以收購其他工房(Studio)作其快速擴張手段,在Facebook投放高昂的廣告費,可是隨著Facebook玩家對她的遊戲感到厭倦,加上經濟不景氣持續,虛寶消費急遽下降。Zynga由於經營成本高,現在無法在原本的遊戲賺到足夠的錢,開拓其他收入來源似乎無可厚非。

但是,一間遊戲公司涉足賭博業務,在我看來就未免有點過份了。

她本身有一免費賭遊戲幣的Texas Poker Facebook App,一直是人氣遊戲之一,這個其實問題不大,就像朋友之間玩boardgame一樣,是一種社交活動,跟她本身的業務--開發社交遊戲的目標十分合拍。

我現在的想法是:作為遊戲公司,立刻要做的其實是研發可玩性比現在要高的遊戲,性質儘量跟現有的不同,大公司走向多元化,方為最佳的出路。

既然是核心業務,那就做到最好;一旦分心做了別的事情,目標開始轉為單純地賺錢,對公司本身將會是一大打擊。

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

舊公司的「煙幕」

回去舊公司兼職幫忙的日子,總有新發現。

由二樓通往三樓的樓梯,有時候會用一條膠鍊攔住去路,上面寫著:休息Closed。有些時候,只是三樓的同事去了吃飯,或者上了貨倉,只要顧客想上三樓,我們還是會帶路讓他們上的。不過,我發現,百分之九十的顧客,看見膠鍊擋住了去路,都不會主動提出「我想上三樓看」。他們通常認為三樓真的關了門,或者不作聲,但毫不懷疑這條膠鍊和上面寫的字。

由此我就想:其實我們也真的容易接受白紙黑字的內容,有時候甚至不考慮其真確性。

如果把「休息Closed」改成「請與職員聯絡」,以現在的人流,恐怕顧客的提問會令職員們感到厭煩吧。有些顧客,畢竟都只是想閒逛閒逛而已。

這種不怎麼考慮真確性,便逕自相信書面內容,就是中了「合理化煙幕」的圈套。

社會上還有許多例子,在超級市場和便利店,不也常常看到貨品架的黃色標籤,上面寫著「減價」前和後的價格嗎?可是,又有誰能知道,減價前的價格,是否原本的售價,或者減價後的金額,才是原本的售價?我們稍一不慎,就會以為買了減價貨品,其實每天留意價格,就會發現根本就變動不大,「原價」(Original Price)是怎樣,其實都不重要。它(和其顏色標籤)只是令你「覺得」東西便宜了。

當面對這些煙幕時,要保持警覺,才不會掉進去。而有時候,也可以倒過來,利用煙幕來達到目的。

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

退休?我現在不想掉進地洞。

銀行、保險公司、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,它們的盈利基本上是以他人的資金(存戶的存款,客戶的保費,投資者的資金),賺取回報,只要回報比支出要高,它們就能大賺一筆。故此,資金的流入對它們來說至關重要。那麼要如何令資金的流入高於流出?它們於是開始宣傳一個概念:退休。

 

調查發現「80後青年」理財目標難實現


摩根資產管理的調查發現,本港「80後青年」的理財目標跟現實的理財狀況有頗大差距。
摩根今年5月以網上問卷形式,訪問了約1600名香港人,其中有近600名受訪者是20至29歲的「80後青年」。調查發現,受訪的「80後青年」平均希望在33歲賺到第1個100萬,視55歲為理想退休年齡。但有近4分之1受訪的「80後青年」,每月為退休而準備的儲蓄或投資金額少於2000元,更有接近1半並無定期儲蓄或投資的習慣。
摩根資產管理零售業務總監張嘉駒指出,超過70%的「80後青年」承認自己對投資或理財認識不足,他建議年青人需要提早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,才可達成心目中的退休生活。

 退休的生活也得花錢,而過去工業時代由於政府和企業會支付退休金(一筆錢加上每月給錢),基本上大部份的人都不需考慮退休花錢的問題。但是進入資訊年代(Information Age),政府和企業無法承擔大筆的退休費用,於是僱員開始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負責,假如想在退休後不降低生活水平,就得儲一大筆錢。
這也是金融機構為何要跟年青人說退休:只要年青人把錢放進退休帳戶,或者投資共同基金,通常一放就是十年八年,甚至二十年三十年,資金進了它們的口袋,可以滾存若干年後,才還給他們--而且,沒有人保證他們能收足放進去的錢。但是金融機構就穩袋了手續費和管理費。
我說這些,其實是要提醒大家,退休的確是人生重要的事情,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財務智商:除了儲蓄退休,要開拓自己的投資視野,讓自己考慮怎樣走將來的人生路。增加財務智商,就能增加選擇。我認為,有選擇的人生,比沒有的總來得快樂。
至於要不要增加選擇,決定權在你的手中。

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

「有志者,事竟成」? 過去的經歷(中)

直銷、傳銷、層壓式、Multi-level Marketing......在香港,它有很多的名詞,而富爸爸系列則稱之為"Business School"(商學院)。

某位舊中學同學突然致電給我(已好幾年沒聯絡),說要不要參加一個聚會。那時我倒沒想過甚麼,反正只是見面嘛,便答應出席。聚會後,他說他參與了一間直銷公司,還帶了我上去面談。

這次面談不歡而散。後來我把這件事情跟一位大學師兄分享,他說他也是該公司的成員之一,有沒有興趣去看看。我答應了,還在面談後就加入,開始了兩年的起起跌跌。


這商學院有別於大學的商學院。雖然我沒有在這第一個機會裡獲得成功,但是學習過,實踐過後,我認為直銷企業比起大學,你能夠習得的技能要實用得多。

我的經歷使「當時的我」有以下的想法:

1. 直銷業界的確有不少害群之馬,只想賺盡你和朋友的錢,之後不顧而去。可是,一旦選擇了好的團隊,有正確的心態和方法,還有好的氣氛,不管最後你是離開了還是成功,你從中得到的,將會成為你在創業上的好經驗。(這也是為甚麼第一次面談我不加入--那團隊給我的印象很不對勁。)

2. 夢想十分重要。你帶著夢想,在直銷企業創立事業;你以你對夢想的熱情,感染身邊的人與你同行;"Start small, dream big",但在完成夢想後,記得要立即計劃下一個更大的夢想。沒有夢想,在任何地方,任何時候,都不會成功。

3. 儲蓄的重要。在踏入這個行業,或你打算創業,你也需要一筆啟動資金,而通常這筆錢是你自行出資的。

4. 父母希望子女能平安,希望盡其能力保護子女,可他們不一定百分百同意你的想法,甚至是Total conflict(完全衝突),水火不容。這時候,成年的子女要自行決定走怎樣的路。畢竟,活著的是你,自然決定也在於你。

5. 要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,勇敢推銷你自己,勇敢踏出第一步。



為甚麼要強調「當時的我」?因為那時候的我,跟現在有很大分別。現在的我,經歷過另外的經驗,包括一次無中生有的"5 days business",以及友邦保險Agent的經歷,它們比較像一個學習過程,令我得到了另一些貴重的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