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、保險公司、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,它們的盈利基本上是以他人的資金(存戶的存款,客戶的保費,投資者的資金),賺取回報,只要回報比支出要高,它們就能大賺一筆。故此,資金的流入對它們來說至關重要。那麼要如何令資金的流入高於流出?它們於是開始宣傳一個概念:退休。
調查發現「80後青年」理財目標難實現
摩根資產管理的調查發現,本港「80後青年」的理財目標跟現實的理財狀況有頗大差距。
摩根今年5月以網上問卷形式,訪問了約1600名香港人,其中有近600名受訪者是20至29歲的「80後青年」。調查發現,受訪的「80後青年」平均希望在33歲賺到第1個100萬,視55歲為理想退休年齡。但有近4分之1受訪的「80後青年」,每月為退休而準備的儲蓄或投資金額少於2000元,更有接近1半並無定期儲蓄或投資的習慣。
摩根資產管理零售業務總監張嘉駒指出,超過70%的「80後青年」承認自己對投資或理財認識不足,他建議年青人需要提早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,才可達成心目中的退休生活。
退休的生活也得花錢,而過去工業時代由於政府和企業會支付退休金(一筆錢加上每月給錢),基本上大部份的人都不需考慮退休花錢的問題。但是進入資訊年代(Information Age),政府和企業無法承擔大筆的退休費用,於是僱員開始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負責,假如想在退休後不降低生活水平,就得儲一大筆錢。
這也是金融機構為何要跟年青人說退休:只要年青人把錢放進退休帳戶,或者投資共同基金,通常一放就是十年八年,甚至二十年三十年,資金進了它們的口袋,可以滾存若干年後,才還給他們--而且,沒有人保證他們能收足放進去的錢。但是金融機構就穩袋了手續費和管理費。
我說這些,其實是要提醒大家,退休的確是人生重要的事情,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財務智商:除了儲蓄退休,要開拓自己的投資視野,讓自己考慮怎樣走將來的人生路。增加財務智商,就能增加選擇。我認為,有選擇的人生,比沒有的總來得快樂。
至於要不要增加選擇,決定權在你的手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