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

謄錄、召試、鴻博 ----科場士子的另外選擇


生員、監生、貢生出身入科場,除了爭入殿試,晉身翰林院獲得協辦大學士資格外,另有三個可能出現的選擇:謄錄、召試和鴻博。陞官圖註明了,士子可以選擇不去這些選擇,停在原位,等待下次機會。但為何要給予選擇的權利呢?因為從官位升遷來看,三者的仕途比入翰林來得慢。

謄錄一職為宋朝所設,當時是為了避免閱卷員認出考生的筆跡,因此會找專人將考生的卷抄一次,然後才發給閱卷員批改,而抄寫的過程就稱之謂「謄錄」。

在遊戲裡,一旦成為了舉人謄錄或監生謄錄,則不會參加任何考試,直接任官,但官位不高,舉人謄錄可至正七品縣長(謄錄──>揀發知縣──>繁/簡縣),而監生謄錄可至正六品主事(謄錄──>各部司務──>刑部/工部主事)。


召試(舉貢監生擲穿花)和鴻博(舉貢監生和進士擲素二對)皆列入「曠典」,即不定期舉行的特別考試。

清代召試跟常科(即普通科舉)不同,通常是皇帝隨興之所致召開,乾隆就曾於巡幸江南時舉行。而陞官圖中,玩家能獲得從七品內閣中書/中書科中書,或者中進士舉人,但也有機會罰回。

鴻博即清之「博學鴻詞科」,清朝用作安撫明代遺臣,及招攬在民間之漢族士人,只於康熙十八年及乾隆元年召開過。鴻博相比起召試和謄錄,屬於比較好的出路,因為只要擲到德,就可入翰林作檢討,即時得到協辦資格,雖然不像狀元榜眼探花可收賀籌,但升遷也會比地方官快一點。其他可升遷的官位有兵部/禮部主事、從七品中書科中書和簡縣。

既然三者的晉升之路不如科舉,那給予選擇權也屬於正常。而在歷史上,士子們也可選擇應舉與否。那麼,遊戲的製作者為何不將之刪去呢?我認為,這就好比對科舉制度的模擬,而曾經出現過的謄錄、召試和鴻博,作者似乎也想加進去,故在陞官圖中以偶然方式出現。另外,中央規則處亦明寫著「今遵會典制為品級,全圖備滿員漢員之制,別正途異途之分,非遊戲也」,既然作者的意圖是「非遊戲也」,也就會盡力模擬整個科場,讓各位玩家了解清代的科場是怎個回事。

至於他們有沒有作用?除非玩家害怕考試中途被罰停(停科),否則我還是建議努力考科舉,即使考中舉人,後授從六品直州州同,也不算差,因為難得科舉士子出身,就這樣放棄中殿試一甲收錢的機會,看來會得不償失啊。

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

捐班候補,事在人為 ----談陞官圖捐錢買官


陞官圖中央有一捐班候補格,玩家可捐籌至公注,獲補相應之官缺。

捐官一事,按《清史稿志八十七‧捐納》所載,「其始固以蒐羅異途人才,補科目所不及」,但「中葉而後,名器不尊,登進乃濫,仕途因之殽雜矣」。因為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走正途(即科舉),於是想以捐納一法,網羅異途人才。原本捐官跟特科一樣,並非年年納捐,只是朝廷需要用錢時(例如發動戰爭、河道整修、賑濟災民等),才開的特例,後來才變成常例。

遊戲中,各玩家可捐的官包括:

1.      地方官,可捐補縣、州、府、道。
2.      京官,可補戶刑工三部的主事、員外、郎中。

要捐多少,就按玩家希望捐補職之品位,及現職之品位相差,每級五籌。如果玩家本身沒有官位,或者未入流,則當成是正十品(本身並無此品,只方便計算用)計算捐款。另,京官捐外官可少補一級,即正七京官可以二十五籌捐「候補道」(正四品)。

為甚麼不能補更高品位的官?這似乎跟行政安排有關,《清史稿志八十七‧捐納》內亦只寫了「捐途文職小京官至郎中,未入流至道員」,望將來有時間能查證。

不過話說回來,遊戲裡容許捐班候補,而在《遊戲官場──陞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》一書中,就提倡禁止捐官,理由是「體現公平,增加趣味」,我倒認為,捐官本身有其存在意義,也很符合賭博的原則:追加成本,追求更高的回報。

首先我建議一件事:當你的骰子沒有任何組合時(例如一二四五,或一一四五,因一賍見四抵銷),可以重擲。這樣不管你在任何位置,都會發生事情。遊戲進行得也會較快。當然,可能出現不能走的組合,例如在筆帖式擲柔,無法行走。甚至在舉人位擲賍,要停一次。假如不幸這樣停個三四回合,其他人可能已經中狀元榜眼入翰林,或做了一州之長,自己還是白身,或者升升降降,仍是從九芝麻官,假若不捐官,恐怕遊戲完結時,光比品級考就輸幾十籌了。(品級考:遊戲只剩下一人未退休時完結,各玩家按自己現有品級與他家比較,每比對方高一級收五籌,封典爵位比正一品再高,按王公候伯子男順序。)

如果覺得自己仕途順利,可不捐官;但是在宦海浮沉,升降非人力能控制,捐官在遊戲裡就成為玩家能控制的唯一策略:甚麼時間捐官?趁所有人未起步,先捐高官,儘快爬上高位;抑或留待仕途清晰後,再行捐官改變命運?又或者留作最後手段,先看命運如何擺佈?這一切決定,都操之在玩家。

當然,捐官亦有風險,跟舉人進士一樣,擲了賍是要罰停的。這跟歷史一樣:捐了官,不一定能立即補到,要等到有缺才能補正。也可能因為表現一般,要「學習試用」,這比罰停要好一些。即使補正,也不代表往後一帆風順,玩家只是把起跑線拉前,或把差距拉近,最後還得靠玩家的運氣。

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

專門科很敬業 ----太醫院和欽天監


中央規則有特別提到醫士和天文生的一句:「如醫生天文生,不願當者准其加捐,醫生天文生已行者,不准復捐,如願下場者亦聽」

如果玩家起手擲得聚一或聚二(三個一或二),就能夠成為陞官圖中的專科人物:醫士(聚一)或者天文生(聚二)。只要玩家仍是醫士或天文生,仍可作未入流捐班候補,可一旦進入太醫院或欽天監後,就不得捐官。

到底這兩個部門,有甚麼缺點,要在中央規則處特別提醒玩家,並有「醫生天文生已行者,不准復捐」之例呢?

首先說缺點。答案很簡單,這兩個部門,基本上都很「敬業樂業」,只要一進去,就不怎麼能轉出來,而且幾乎沒有油水,完全與陞官圖的「為官之道」背道而馳!

但兩部門相比較,太醫院應算較差。

由醫士出身,假若不捐官,一路在太醫院爬上去,最多擔任太醫院院使,途中可能因為擲才而支公注五籌(醫士、八品吏目、正七品御醫和正六品院判),不過杯水車薪,而正五品院使再升品位,最多升至正二品就大賀。各位一看就明白,做宮廷醫生還真是敬業啊,只是一直做自己的專業,收微薄的「酬勞」,最後品級考還必定要付錢給退了休的尚書大人、總督大人、大學士……等一下!不是有「凡一二品遇全色論封典」一例嗎?對不起,太醫院的門牌已寫得清清楚楚:「如在二品上擲全色,作正二品大賀不論封典」。原來做醫生,連封爵也不可能,那根本是沒錢賺嘛。

天文生在欽天監任職期間,雖然沒油水可撈,但有趣的是,欽天監的官員竟然可以走出去!那就是擔任正六品的五官正或監副的時候,玩家有機會成為禮部或刑部主事(五官正擲德或才)、都察院都事(同上,擲良)、兵部或工部員外(監副擲德或才)。至於為甚麼會如此,就不得而知了,留待異日再尋覓。

同樣,一旦成了正五品監正,就跟院使一樣,只能等正二品大賀,不得論封。假若有玩家先退休,基本上是虧定了。

至於為何此二部門不能捐官呢?按《清史稿志九十‧職官二》所載,「乾隆四十七年改一人為蒙古員缺。……並定監官升轉不離本署,積勞止加升銜,著為例。」大抵是因為乾隆曾規定欽天監官員不得升轉他官,而陞官圖就據此而定此例,避免玩家以捐官轉離欽天監。至於太醫院,《清史稿》並沒有記載原因(也是我懶翻其他各志),但我猜想:醫士一旦離開本職,就甚麼也做不了,皇帝因此不授他官;或者醫士太專門,皇上根本不讓他們升遷他官;又或者提拔醫士作其他官職,會受正途出身的官員非議,故皇上只准醫士們於太醫院升銜。

那麼,這兩部門是否完全沒有進入的價值呢?其實,一局六人的陞官圖,第一人大賀時能收一百五十籌以上的賀禮,只要該局是六人或以上,其他玩家的出身一般,那麼太醫院和欽天監也不是太差的選擇。但要注意:若果太多人正途出身,爭入科場上殿試,可能未退休前,要先拿錢賀人,那可就虧本了。

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正途、異途、翰林、滿員、舉人、進士 ---- 陞官圖細字規則

最近特別留意到光祿寺下面的一段小字:
「由異途出身典簿不得作滿缺」

上次跟友人玩,他擲到去光祿寺典簿,我們認為他不是滿員,按此句意思而被迫留任。但是回家想想,又好像不是這麼回事。假若我們所玩的為正確,那應寫作:

「非滿員出身不能任滿缺」

所以,我認為我們的玩法仍有錯漏,故此我花了點時間,去細看陞官圖上的細字規則。

除了中央的「千字文」外,某些部門下亦有細字規則,有些會大大影響玩家的仕途,必須綜合來看,才能完全明白。

例如關於如何成為滿員,中央規則寫:「筆帖式出身及經任滿缺者作滿員」

為何要關注這件事呢?皆因遊戲中,能成為協辦大學士然後上殿閣,是最簡單的發財途徑(每次任大學士收四十籌,由協辦升內閣大學士,到殿閣大學士,三次合共支公注一百二十籌,等於封了一次王爵),而要有資格成為協辦大學士,要麼你是滿員,要麼是漢員翰林出身。

如果玩家非筆帖式或官學生出身(即滿員出身),又無法經科舉或鴻博詞科入翰林(擔任修撰/編修/檢討/庶吉士),是否代表沒有機會入閣呢?如果沒有上述之中央規則,就只剩下擔任宮銜後擲穿花(三四五六),難度頗高。

「滿缺」一字眼只出視在太僕寺的員外、主事、主簿及光祿寺的署丞和典簿。而除了筆帖式可升至此等位置,我發現有三個地方也有機會升任滿缺:在直隸州和州的 州判擲雙四(德),皆可晉升為光祿寺典簿,而蔭生出身擲雙二(柔),也可行此職。如果按我本身之玩法,玩家非滿員出身,不能擔任滿缺,那這個走法豈不等於 電腦程式的「bug」而被迫罰停?看來並不合理。我認為,這個行法,應代表一種特別獎賞(否則用不著擲德或穿花蔭生出身),而按照「經任滿缺者作滿員」, 這行法可理解為「因擔任過滿缺,故現獲得滿員資格,可於將來擔任協辦大學士」。

但是這個行法卻是有條件的,就是「由異途出身典簿不得作滿缺」。如果玩家出身異途,很遺憾,這職位就與你無緣,被迫留任。

那麼,甚麼是異途呢?這就牽涉到如何分辨遊戲裡的正途和異途。

本身中央規則只寫:「凡詞科及鴻博召試出身者俱作正途」,但是詞科出身不容易(要聚六,即三個六),鴻博(進士、舉人、貢生、監生和學院各生擲素二對)和召試(除進士外前述擲穿花)更是難得,那麼正途是否如此狹窄?

四骰陞官圖的內容按清朝官制擬定,時人應對何為正途異途頗熟悉,故略而不題。因此,我參考了《清史稿志八十五‧選舉五》,作為分辨正途異途之方法:

「凡滿、漢入仕,有科甲、貢生、監生、蔭生、議敍、雜流、捐納、官學生、俊秀。定制由科甲及恩、拔、副、歲、優貢生、蔭生出身者為正途,餘為異途。異途經保舉,亦同正途,但不得考選科、道。」

以此觀之,監生、生員、保舉、貢生和蔭生一律為正途,童生則是未定(皆因其可為保舉生員監生,亦可直入鴻臚寺當序班),其他出身為異途。

如此看來,出身正途,如不能經科舉入翰林,漢員還可以憑運氣成為滿員獲得協辦資格(雖然機會很細)。否則,只好熬資歷,碰個宮銜,或早早大賀收錢。

另,即使玩家只中舉人或進士,無法入翰林,仍需作記錄,皆因會影響能當之差事或官職。

禮部下細字:「六部郎中員外,非舉人出身御史俱作煩府,滿員不受此限。」

六部中的郎中及員外,如非舉人出身,不能擔任監察御史,必須外調煩府,但滿員例外。

戶部下細字:「凡由捐班雜職出身,非進士底者,遇總裁主考會同考各差,作留任。」

要擔任跟科舉有關的兼差,必須曾中進士(但不一定要入過翰林),否則當留任。

縣下細字:「由科甲出身遇柔同考,由佐雜捐班遇柔大計」

正七煩縣和簡縣都是遇柔大計同考,科甲即曾中舉人以上,即使正途出身,如無功名,只能行大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