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正途、異途、翰林、滿員、舉人、進士 ---- 陞官圖細字規則

最近特別留意到光祿寺下面的一段小字:
「由異途出身典簿不得作滿缺」

上次跟友人玩,他擲到去光祿寺典簿,我們認為他不是滿員,按此句意思而被迫留任。但是回家想想,又好像不是這麼回事。假若我們所玩的為正確,那應寫作:

「非滿員出身不能任滿缺」

所以,我認為我們的玩法仍有錯漏,故此我花了點時間,去細看陞官圖上的細字規則。

除了中央的「千字文」外,某些部門下亦有細字規則,有些會大大影響玩家的仕途,必須綜合來看,才能完全明白。

例如關於如何成為滿員,中央規則寫:「筆帖式出身及經任滿缺者作滿員」

為何要關注這件事呢?皆因遊戲中,能成為協辦大學士然後上殿閣,是最簡單的發財途徑(每次任大學士收四十籌,由協辦升內閣大學士,到殿閣大學士,三次合共支公注一百二十籌,等於封了一次王爵),而要有資格成為協辦大學士,要麼你是滿員,要麼是漢員翰林出身。

如果玩家非筆帖式或官學生出身(即滿員出身),又無法經科舉或鴻博詞科入翰林(擔任修撰/編修/檢討/庶吉士),是否代表沒有機會入閣呢?如果沒有上述之中央規則,就只剩下擔任宮銜後擲穿花(三四五六),難度頗高。

「滿缺」一字眼只出視在太僕寺的員外、主事、主簿及光祿寺的署丞和典簿。而除了筆帖式可升至此等位置,我發現有三個地方也有機會升任滿缺:在直隸州和州的 州判擲雙四(德),皆可晉升為光祿寺典簿,而蔭生出身擲雙二(柔),也可行此職。如果按我本身之玩法,玩家非滿員出身,不能擔任滿缺,那這個走法豈不等於 電腦程式的「bug」而被迫罰停?看來並不合理。我認為,這個行法,應代表一種特別獎賞(否則用不著擲德或穿花蔭生出身),而按照「經任滿缺者作滿員」, 這行法可理解為「因擔任過滿缺,故現獲得滿員資格,可於將來擔任協辦大學士」。

但是這個行法卻是有條件的,就是「由異途出身典簿不得作滿缺」。如果玩家出身異途,很遺憾,這職位就與你無緣,被迫留任。

那麼,甚麼是異途呢?這就牽涉到如何分辨遊戲裡的正途和異途。

本身中央規則只寫:「凡詞科及鴻博召試出身者俱作正途」,但是詞科出身不容易(要聚六,即三個六),鴻博(進士、舉人、貢生、監生和學院各生擲素二對)和召試(除進士外前述擲穿花)更是難得,那麼正途是否如此狹窄?

四骰陞官圖的內容按清朝官制擬定,時人應對何為正途異途頗熟悉,故略而不題。因此,我參考了《清史稿志八十五‧選舉五》,作為分辨正途異途之方法:

「凡滿、漢入仕,有科甲、貢生、監生、蔭生、議敍、雜流、捐納、官學生、俊秀。定制由科甲及恩、拔、副、歲、優貢生、蔭生出身者為正途,餘為異途。異途經保舉,亦同正途,但不得考選科、道。」

以此觀之,監生、生員、保舉、貢生和蔭生一律為正途,童生則是未定(皆因其可為保舉生員監生,亦可直入鴻臚寺當序班),其他出身為異途。

如此看來,出身正途,如不能經科舉入翰林,漢員還可以憑運氣成為滿員獲得協辦資格(雖然機會很細)。否則,只好熬資歷,碰個宮銜,或早早大賀收錢。

另,即使玩家只中舉人或進士,無法入翰林,仍需作記錄,皆因會影響能當之差事或官職。

禮部下細字:「六部郎中員外,非舉人出身御史俱作煩府,滿員不受此限。」

六部中的郎中及員外,如非舉人出身,不能擔任監察御史,必須外調煩府,但滿員例外。

戶部下細字:「凡由捐班雜職出身,非進士底者,遇總裁主考會同考各差,作留任。」

要擔任跟科舉有關的兼差,必須曾中進士(但不一定要入過翰林),否則當留任。

縣下細字:「由科甲出身遇柔同考,由佐雜捐班遇柔大計」

正七煩縣和簡縣都是遇柔大計同考,科甲即曾中舉人以上,即使正途出身,如無功名,只能行大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