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次提到免費遊戲是否「泡沫爆破」,事實是不少人對免費遊戲的期望過高。並不是免費遊戲不賺錢了,而是它沒有大家心目中賺得那麼「快」,那麼「多」。
「免費」遊戲的盈利模式,其實還沒有十分成熟,大抵仍是在摸索階段,諸遊戲企業並非百分百掌握到一套有效的模式,而且每套遊戲的生命週期不長,故企業都會想,到底是要造一套十分好玩受歡迎的遊戲?抑或耐玩一點,花心思一點的?還是只要爽就好了,平衡甚麼的都不管的遊戲?
還有,要如何控制好成本?要靠人流賺錢還是消費賺錢?要構建自己的平台嗎?養幾套受歡迎,或者不斷製作新的?......很多很多的問題,都沒有合理的答案,各大小企業都在做各種的嘗試,努力地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。
直到今日,仍沒有一套證明是十分有效的系統,可以賺得多,或者賺得快,依舊需要投放成本作嘗試;而風險投資和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們,希望的卻是企業能儘快賺進最多的錢,而且是每季都有增長!如此矛盾下,今日的免費遊戲,便不受市場追捧了。
撇開市場的期望,未來的免費遊戲應該如何盈利才算有效?
1. 結合社交平台和免費遊戲
2. 打造免費遊戲資訊平台
3. 有效的遊戲評估平台
這不一定是同一間公司做到。只要出現這幾個平台,真正好玩的遊戲(不管是免費的或收費的)就能更容易增加曝光率,打造出平台的公司就能跟遊戲製造商共享盈利。
下一篇應會在下星期一貼版,敬請期待!
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
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
電玩遊戲的賺錢方式--過去與今天
由以前看現在,會覺得很不可思議:為甚麼提供免費的遊戲,或定價很低的遊戲公司,竟然能夠變成賺錢的企業?
過去製造一款遊戲--不管是實體的,還是電腦遊戲--就好像造一件衣服,由設計、製造、宣傳到出貨,每一個過程都花費金錢,然後就單靠銷售的好壞,決定這款遊戲是否受歡迎,從而賺進大把鈔票。也就是說,如果賣不動,遊戲再好玩也不會賺錢。
這種思維模式,跟過去工業時代人們的想法(生產貨品→賣出賺錢)一致,而世上大部份人也曾經過工業時代,故此我身邊有些上年紀的人,或者不太了解互聯網的人,對於免費遊戲感到驚奇,不賣錢它還能怎樣賺錢?
轉變由互聯網和網上廣告興起開始。
互聯網提供了免費的通道,讓個人和公司能在這地方接觸全世界的客戶,而網上廣告則擔當了類似「資助」的角色,讓原本沒有賺錢的遊戲或網頁,因為流量夠大,產生足夠的現金流而支持下去,甚至獲得盈利。
當然,低廉甚至免費的遊戲/網頁製作工具,博客(blog)臉書(Facebook)等個人化的社交網站,令原本實體遊戲的成本大大下降,使得定價即使很低的企業,在有大量的買家出現並購買後,便因為低成本而快速收回成本,之後賺得的都是盈利。
免費遊戲還有一招賺錢秘技:虛擬商品。一個免費遊戲其實有點像百貨公司:逛百貨公司不用錢,又有冷氣,有些人決定進去走走納涼,消磨一下時間,可是不知怎的,突然看見一本書很喜歡,或者碰巧大減價,忍不住便買了東西回家。免費遊戲首先讓玩家們跨過所謂的「付費門檻」,即以免費作招徠,吸引最多的人進遊戲,然後某部份人待久了,便會像剛才所說的那樣,開始在裡面消費。
但是你說啊,現在市場聽到的消息是,Zynga上個季度虧了2280萬美元,PopCap現在又要裁員,而Facebook上面的遊戲也大多虧錢,這個免費遊戲的「泡沫」是否經已爆破了呢?
(待續)
過去製造一款遊戲--不管是實體的,還是電腦遊戲--就好像造一件衣服,由設計、製造、宣傳到出貨,每一個過程都花費金錢,然後就單靠銷售的好壞,決定這款遊戲是否受歡迎,從而賺進大把鈔票。也就是說,如果賣不動,遊戲再好玩也不會賺錢。
這種思維模式,跟過去工業時代人們的想法(生產貨品→賣出賺錢)一致,而世上大部份人也曾經過工業時代,故此我身邊有些上年紀的人,或者不太了解互聯網的人,對於免費遊戲感到驚奇,不賣錢它還能怎樣賺錢?
轉變由互聯網和網上廣告興起開始。
互聯網提供了免費的通道,讓個人和公司能在這地方接觸全世界的客戶,而網上廣告則擔當了類似「資助」的角色,讓原本沒有賺錢的遊戲或網頁,因為流量夠大,產生足夠的現金流而支持下去,甚至獲得盈利。
當然,低廉甚至免費的遊戲/網頁製作工具,博客(blog)臉書(Facebook)等個人化的社交網站,令原本實體遊戲的成本大大下降,使得定價即使很低的企業,在有大量的買家出現並購買後,便因為低成本而快速收回成本,之後賺得的都是盈利。
免費遊戲還有一招賺錢秘技:虛擬商品。一個免費遊戲其實有點像百貨公司:逛百貨公司不用錢,又有冷氣,有些人決定進去走走納涼,消磨一下時間,可是不知怎的,突然看見一本書很喜歡,或者碰巧大減價,忍不住便買了東西回家。免費遊戲首先讓玩家們跨過所謂的「付費門檻」,即以免費作招徠,吸引最多的人進遊戲,然後某部份人待久了,便會像剛才所說的那樣,開始在裡面消費。
但是你說啊,現在市場聽到的消息是,Zynga上個季度虧了2280萬美元,PopCap現在又要裁員,而Facebook上面的遊戲也大多虧錢,這個免費遊戲的「泡沫」是否經已爆破了呢?
(待續)
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
未來不在眼裡,在腦海裡。
今日看見某本財經雜誌的標題:世界工廠沒落,捧起超級品牌。我二話不說付了錢買下來,雖然我一直很少買這種雜誌,但是這個標題,值得關注。
書中提及Adidas將關閉中國的直屬工廠,並列舉了三個沒落的原因:工資比周邊國家要高一倍以上,福利成本上漲,以及勞動人口老化。
這也跟我最近留意到的情況吻合。體育品牌如Adidas、Salamon、Mizuno等為了擴大毛利,一向都會把工廠設置在工資低的地區。現在很多箱貨物,上面大部份都是印度、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製造,中國製造只佔很少部份。
這恐怕是無法逆轉的勢頭。但更重要的是,假如中國失去製造業的經濟支持,又未能及時發展高增值產業,或提高農村收入以啟動內需市場,那對香港會做成甚麼影響?這才是關鍵所在。
現象並不難發現,活在資訊年代,大量的免費資訊唾手可得,重要的是你能否發掘現象和資訊背後的延伸,也就是未來的可能性。
例如這次世界工廠沒落,東南亞國家開始吸引外資設廠,代表甚麼趨勢?最有可能的,是東南亞國家會開始步上富裕之路,整體人均收入水平提升,從而帶動整個東南亞市場運轉起來,印度、印尼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國商貿和旅遊比以前更頻繁。若果東南亞諸國作出整合,將現有的東盟提升至更高的層次(例如諸國之間不徵收關稅,建立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盟資本市場,並在此集資用作開發海上石油及天然氣資源), 則會令這個鬆散的聯盟一躍而成為具國家級實力的邦聯。當然,中國是沒有份的。
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:由於資本市場很可能要開放以便外資進入,外資的湧入導致國家在未來的十年出現高增長,高通脹的現象,人民開始變得有錢,不久出現資產泡沫,外資在爆破前撤出,爆破後的經濟一片荒蕪,變成了日本的翻版。
或者政府能壓下高增長的衝動,限制資金的投放,然後用賺來的外滙投資在教育、農業和業礎建設等國家事務上,使人口質素提升,提升農業的收入,確保國家穩定增長......
無論是何種情況,都代表著香港已不能光靠中國推動一己之經濟,香港應再次展望整個世界,以整個世界為市場,積極召來各地的旅客,企業則要想如何能向世界推銷自己的貨物和服務。
要怎樣做才能獲得這個「技能」呢?我自己的經驗是:大量閱讀各類書籍,不管是財務、心理學、佛學、小說※、歷史等,加上新聞和評論,日積月累之下,就能慢慢建立起你自己的視野,未來也就不再是一片黑暗,至少是有點模糊的景象。如果你不希望這樣做,而要獲得這「技能」,你可以問你身邊的成功人士,打聽他們平日的生活習慣,因為成功了的人大多是具前瞻性的人,只要他們的習慣適合你,那你可以作為參考,並付諸實行,以便提升你的洞察力。
當你開始能推想未來的趨勢,那時候請不要怕你的想法有錯。你可以列舉自己的想法,然後評估最有可能出現的是那個趨勢。但之後不要放棄其他想法:即使十分不可能,事情還是有可能發生,請為止想好應對方法。
總而言之,培養對未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,是成功的重要一步。
保持三至四天更新一次!
書中提及Adidas將關閉中國的直屬工廠,並列舉了三個沒落的原因:工資比周邊國家要高一倍以上,福利成本上漲,以及勞動人口老化。
這也跟我最近留意到的情況吻合。體育品牌如Adidas、Salamon、Mizuno等為了擴大毛利,一向都會把工廠設置在工資低的地區。現在很多箱貨物,上面大部份都是印度、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製造,中國製造只佔很少部份。
這恐怕是無法逆轉的勢頭。但更重要的是,假如中國失去製造業的經濟支持,又未能及時發展高增值產業,或提高農村收入以啟動內需市場,那對香港會做成甚麼影響?這才是關鍵所在。
現象並不難發現,活在資訊年代,大量的免費資訊唾手可得,重要的是你能否發掘現象和資訊背後的延伸,也就是未來的可能性。
例如這次世界工廠沒落,東南亞國家開始吸引外資設廠,代表甚麼趨勢?最有可能的,是東南亞國家會開始步上富裕之路,整體人均收入水平提升,從而帶動整個東南亞市場運轉起來,印度、印尼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國商貿和旅遊比以前更頻繁。若果東南亞諸國作出整合,將現有的東盟提升至更高的層次(例如諸國之間不徵收關稅,建立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盟資本市場,並在此集資用作開發海上石油及天然氣資源), 則會令這個鬆散的聯盟一躍而成為具國家級實力的邦聯。當然,中國是沒有份的。
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:由於資本市場很可能要開放以便外資進入,外資的湧入導致國家在未來的十年出現高增長,高通脹的現象,人民開始變得有錢,不久出現資產泡沫,外資在爆破前撤出,爆破後的經濟一片荒蕪,變成了日本的翻版。
或者政府能壓下高增長的衝動,限制資金的投放,然後用賺來的外滙投資在教育、農業和業礎建設等國家事務上,使人口質素提升,提升農業的收入,確保國家穩定增長......
無論是何種情況,都代表著香港已不能光靠中國推動一己之經濟,香港應再次展望整個世界,以整個世界為市場,積極召來各地的旅客,企業則要想如何能向世界推銷自己的貨物和服務。
要怎樣做才能獲得這個「技能」呢?我自己的經驗是:大量閱讀各類書籍,不管是財務、心理學、佛學、小說※、歷史等,加上新聞和評論,日積月累之下,就能慢慢建立起你自己的視野,未來也就不再是一片黑暗,至少是有點模糊的景象。如果你不希望這樣做,而要獲得這「技能」,你可以問你身邊的成功人士,打聽他們平日的生活習慣,因為成功了的人大多是具前瞻性的人,只要他們的習慣適合你,那你可以作為參考,並付諸實行,以便提升你的洞察力。
當你開始能推想未來的趨勢,那時候請不要怕你的想法有錯。你可以列舉自己的想法,然後評估最有可能出現的是那個趨勢。但之後不要放棄其他想法:即使十分不可能,事情還是有可能發生,請為止想好應對方法。
總而言之,培養對未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,是成功的重要一步。
保持三至四天更新一次!
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
缺乏願景的香港政府
特首競選前後,現任特首梁振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,諸如復建居屋、15年免費教育、推動中港合作、擴大問責架構、籌備扶貧委員會......
這些政策,到底是為了甚麼目的而存在?
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,和UNIQLO社長柳井正合著的《放膽去闖》(《この国を出よ》),書中提及日本的政治人物「總是高喊媒體喜歡、民眾熱衷的『關鍵字』。」,為的是要吸引選票,贏得下次的選舉。
我想,同樣的,梁振英現提出的政策,也是一種「關鍵字政治」:樓價高企,於是用「居屋」(由政府興建,比市值要低得多,十年後可轉售的廉價房屋),爭取支持;拉攏中下層市民支持,就要「扶貧」;要搞文化,於是開設「文化局」......
可是當中,沒有一項是有願景的。
(願景的定義:一種良好願望,可以為大眾帶來價值和幸福,人們會為此而不斷奮鬥和努力。)
對於沒有願景的政府,既然沒有開創的能力,於是只能求助於別的政府,或過去本地的成功例子;甚至效法官僚主義,只做一些門面功夫,事實上甚麼也不幹。梁振英的政府,大概會是如此模樣。
這種缺乏願景的模式,使我想起不斷地抄襲別人遊戲,重覆遊戲模式的遊戲開發公司。
這種公司看見哪個遊戲多人玩,便推出一樣的東西,想搶走別人的玩家,而自己則不思進取,新遊戲玩法都是承繼前作,這樣開發遊戲,玩家們自然漸漸厭棄。Zynga便是好例子,2012年第二季不僅錄得年度虧損,市場也對她缺乏信心,股價比招股價下挫超過50%。
這也是為甚麼我認為Facebook遊戲的潛力仍然很大:不少玩家在期待新的變革,新的開發公司會為Facebook帶來不同種類的遊戲,而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藍幕要首先進軍Facebook。不過知易行難,路途艱辛,唯有逐點逐點進步,並抱持「為玩家帶來最佳玩樂體驗的遊戲」的精神開發,為自己打氣!有願景的企業,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!
有意見請不妨反映,三至四天更新一篇!請支持。
這些政策,到底是為了甚麼目的而存在?
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,和UNIQLO社長柳井正合著的《放膽去闖》(《この国を出よ》),書中提及日本的政治人物「總是高喊媒體喜歡、民眾熱衷的『關鍵字』。」,為的是要吸引選票,贏得下次的選舉。
我想,同樣的,梁振英現提出的政策,也是一種「關鍵字政治」:樓價高企,於是用「居屋」(由政府興建,比市值要低得多,十年後可轉售的廉價房屋),爭取支持;拉攏中下層市民支持,就要「扶貧」;要搞文化,於是開設「文化局」......
可是當中,沒有一項是有願景的。
(願景的定義:一種良好願望,可以為大眾帶來價值和幸福,人們會為此而不斷奮鬥和努力。)
對於沒有願景的政府,既然沒有開創的能力,於是只能求助於別的政府,或過去本地的成功例子;甚至效法官僚主義,只做一些門面功夫,事實上甚麼也不幹。梁振英的政府,大概會是如此模樣。
這種缺乏願景的模式,使我想起不斷地抄襲別人遊戲,重覆遊戲模式的遊戲開發公司。
這種公司看見哪個遊戲多人玩,便推出一樣的東西,想搶走別人的玩家,而自己則不思進取,新遊戲玩法都是承繼前作,這樣開發遊戲,玩家們自然漸漸厭棄。Zynga便是好例子,2012年第二季不僅錄得年度虧損,市場也對她缺乏信心,股價比招股價下挫超過50%。
這也是為甚麼我認為Facebook遊戲的潛力仍然很大:不少玩家在期待新的變革,新的開發公司會為Facebook帶來不同種類的遊戲,而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藍幕要首先進軍Facebook。不過知易行難,路途艱辛,唯有逐點逐點進步,並抱持「為玩家帶來最佳玩樂體驗的遊戲」的精神開發,為自己打氣!有願景的企業,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!
有意見請不妨反映,三至四天更新一篇!請支持。
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
直覺 二
「常識是惡知惡覺。」
二十一世紀,理性和知識已經深植人心,有些人更奉之為金科玉律,不經過思考和證明,便無法相信及下決定。
我跟一些棋友玩棋時,便遇過這種情況:他們有時候需要兩分鐘,甚至更長的時間,去決定如何走下一步。但有些時候,他們決定不了,最後還是按感覺去做。Feel right and do it.
這裡要先說,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錯。爭取勝利,人之常情,有誰不想享受勝利的快感?只是很多時候,勝利的道路並不像讀書,那是一個有很多分支的迷宮,你需要不斷的下決定,而且你不知道會否正確,皆因無特定的答案也。
好比下象棋:對於敵我當前的形勢,棋力的分佈,你需要分析並了解,盡可能掌握局勢,但這不是最重要的。即使你厲害得連對手的想法也知道了,若果你無法下決定,走哪一步,整局棋只會停下來,你就無法獲得勝利--即使一切證據顯示,你將會勝利。
那麼,直覺能幫到忙嗎?
事實上,如果你習慣運用理性分析,去看待事情,就算直覺實體化跑出來,當面告訴你該怎樣做,恐怕也幫不上忙。
我不知道香港政府高官們有直覺與否,但他們應對事件的做法,就是運用理性分析的極端例子。「吃了膠粒也無害」,根據科學的證明,可能是對的,但直覺告訴我們,要把能吃的東西放進肚裡,膠粒能吃嗎?
如果一味地講求理性,忽略了直覺,就好像你為了現在手上的薪金,而無視你對工作和上司的厭惡一樣,這種人生是乏味、可怕,而且壓力很大,隨時能把一個人壓垮。畢竟,個人的力量很有限。
因此,當你對你正在面對的局面清楚了解後,請你勇敢地相信你的直覺,不要被所謂的理性和知識蒙蔽,並作出行動。你會發現,走自己想走的路,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。
(完)
大概三至四天會更新一次,各位如有意見務請留言,有興趣請再次來訪。
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
直覺
算上來,已經打了六七年台灣麻雀。雖然不是每星期都打,但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,你要相信並訓練好你的直覺。
台灣麻雀打十六隻牌,只要砌好牌形便可胡牌,用不著像香港三番麻雀般死做,而且上落大,因此有不少人打。
那麼,直覺是怎麼的一回事?容我以下面的牌作例:
















牌過三巡, 摸得一張五萬,看來運氣不錯!看看檯面,只出過番子邊章,自己也清了不少番子,餘下一張東風。雖然上一局放炮,輸了六十點,但認為這一副牌應該能很快胡牌的人,通常想也不想,就會打出東風。
同樣的時刻,我拿過類似這樣的牌,可結果這張東風到別人胡牌了,我也未曾打出。當時反倒是拆條子筒子,打安全章。我一直覺得這張東風是危險牌。
到打完這局,剛才胡了六十點的那位雀友,說他一開始就有對東風,聽牌多時。
直覺就是這樣:沒有甚麼邏輯可言,沒有前車可鑑,不能計算,是單純的經驗累積,亦無法控制它的出現與否。
也許你會問,為甚麼有些人就是沒有直覺?其實不是沒用,直覺是動物與生俱來的,只是因為一些原因而埋沒了。
如果以打牌作例,失去直覺的原因,大抵是玩家開始計算利害。
牌局中途,有雀友在數籌碼,我告訴自己,不要去數,除非雀友問自己。假若在意得失,知道自己是贏家,就可能會放軟手腳,打錯牌;輸家,則心理上會緊張起來,會想如何才能失地。無論是那一方,都無法專心一致打好一副牌。不專心,直覺就很難發揮作用,因為直覺要求高度的專注(FOCUS)。
又或者一個情況:要不要出銃/放炮?通常打牌,要出銃當然是別人出的好,可打台灣麻雀,不讓對手自摸有時是個好策略,尤其是當他多面聽牌搏自摸,而你跟他沒瓜葛時,你能迫他胡放銃牌,一來減少了他的得點,二來也打壓了他的運氣。好些時候,憑直覺打一張牌出去,別人胡了,卻無意打走了他家的大牌,就是如此奇妙。如果因為不想放炮,而迫得他家成功自摸,就很有可能令他家氣勢大增,損害就會更大。
我想,現實社會也是一樣,當一個社會人開始計算利害,他就失去了天賦的直覺。這是很可惜的事。
(待續)
有意見務請留言,有興趣請再次來訪
台灣麻雀打十六隻牌,只要砌好牌形便可胡牌,用不著像香港三番麻雀般死做,而且上落大,因此有不少人打。
那麼,直覺是怎麼的一回事?容我以下面的牌作例:

















牌過三巡, 摸得一張五萬,看來運氣不錯!看看檯面,只出過番子邊章,自己也清了不少番子,餘下一張東風。雖然上一局放炮,輸了六十點,但認為這一副牌應該能很快胡牌的人,通常想也不想,就會打出東風。
同樣的時刻,我拿過類似這樣的牌,可結果這張東風到別人胡牌了,我也未曾打出。當時反倒是拆條子筒子,打安全章。我一直覺得這張東風是危險牌。
到打完這局,剛才胡了六十點的那位雀友,說他一開始就有對東風,聽牌多時。
直覺就是這樣:沒有甚麼邏輯可言,沒有前車可鑑,不能計算,是單純的經驗累積,亦無法控制它的出現與否。
也許你會問,為甚麼有些人就是沒有直覺?其實不是沒用,直覺是動物與生俱來的,只是因為一些原因而埋沒了。
如果以打牌作例,失去直覺的原因,大抵是玩家開始計算利害。
牌局中途,有雀友在數籌碼,我告訴自己,不要去數,除非雀友問自己。假若在意得失,知道自己是贏家,就可能會放軟手腳,打錯牌;輸家,則心理上會緊張起來,會想如何才能失地。無論是那一方,都無法專心一致打好一副牌。不專心,直覺就很難發揮作用,因為直覺要求高度的專注(FOCUS)。
又或者一個情況:要不要出銃/放炮?通常打牌,要出銃當然是別人出的好,可打台灣麻雀,不讓對手自摸有時是個好策略,尤其是當他多面聽牌搏自摸,而你跟他沒瓜葛時,你能迫他胡放銃牌,一來減少了他的得點,二來也打壓了他的運氣。好些時候,憑直覺打一張牌出去,別人胡了,卻無意打走了他家的大牌,就是如此奇妙。如果因為不想放炮,而迫得他家成功自摸,就很有可能令他家氣勢大增,損害就會更大。
我想,現實社會也是一樣,當一個社會人開始計算利害,他就失去了天賦的直覺。這是很可惜的事。
(待續)
有意見務請留言,有興趣請再次來訪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