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

未來不在眼裡,在腦海裡。

今日看見某本財經雜誌的標題:世界工廠沒落,捧起超級品牌。我二話不說付了錢買下來,雖然我一直很少買這種雜誌,但是這個標題,值得關注。


書中提及Adidas將關閉中國的直屬工廠,並列舉了三個沒落的原因:工資比周邊國家要高一倍以上,福利成本上漲,以及勞動人口老化。

這也跟我最近留意到的情況吻合。體育品牌如Adidas、Salamon、Mizuno等為了擴大毛利,一向都會把工廠設置在工資低的地區。現在很多箱貨物,上面大部份都是印度、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製造,中國製造只佔很少部份。

這恐怕是無法逆轉的勢頭。但更重要的是,假如中國失去製造業的經濟支持,又未能及時發展高增值產業,或提高農村收入以啟動內需市場,那對香港會做成甚麼影響?這才是關鍵所在。

現象並不難發現,活在資訊年代,大量的免費資訊唾手可得,重要的是你能否發掘現象和資訊背後的延伸,也就是未來的可能性。

例如這次世界工廠沒落,東南亞國家開始吸引外資設廠,代表甚麼趨勢?最有可能的,是東南亞國家會開始步上富裕之路,整體人均收入水平提升,從而帶動整個東南亞市場運轉起來,印度、印尼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國商貿和旅遊比以前更頻繁。若果東南亞諸國作出整合,將現有的東盟提升至更高的層次(例如諸國之間不徵收關稅,建立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盟資本市場,並在此集資用作開發海上石油及天然氣資源), 則會令這個鬆散的聯盟一躍而成為具國家級實力的邦聯。當然,中國是沒有份的。

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:由於資本市場很可能要開放以便外資進入,外資的湧入導致國家在未來的十年出現高增長,高通脹的現象,人民開始變得有錢,不久出現資產泡沫,外資在爆破前撤出,爆破後的經濟一片荒蕪,變成了日本的翻版。

或者政府能壓下高增長的衝動,限制資金的投放,然後用賺來的外滙投資在教育、農業和業礎建設等國家事務上,使人口質素提升,提升農業的收入,確保國家穩定增長......

無論是何種情況,都代表著香港已不能光靠中國推動一己之經濟,香港應再次展望整個世界,以整個世界為市場,積極召來各地的旅客,企業則要想如何能向世界推銷自己的貨物和服務。



要怎樣做才能獲得這個「技能」呢?我自己的經驗是:大量閱讀各類書籍,不管是財務、心理學、佛學、小說※、歷史等,加上新聞和評論,日積月累之下,就能慢慢建立起你自己的視野,未來也就不再是一片黑暗,至少是有點模糊的景象。如果你不希望這樣做,而要獲得這「技能」,你可以問你身邊的成功人士,打聽他們平日的生活習慣,因為成功了的人大多是具前瞻性的人,只要他們的習慣適合你,那你可以作為參考,並付諸實行,以便提升你的洞察力。

當你開始能推想未來的趨勢,那時候請不要怕你的想法有錯。你可以列舉自己的想法,然後評估最有可能出現的是那個趨勢。但之後不要放棄其他想法:即使十分不可能,事情還是有可能發生,請為止想好應對方法。



總而言之,培養對未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,是成功的重要一步。



保持三至四天更新一次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