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
「有志者,事竟成」? 過去的經歷(上)
在看富爸爸系列時,這張現金流象限特別引起我的注意:
E代表僱員
S代表自僱人士,小企業主,或明星,或專業人士
B代表擁有50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主
I 代表投資者
這張圖正好解釋了絕大部份人的核心價值。
例如在E象限的人,他們會想如何能獲取更多的薪金,更高的職位,關注企業或政府提供的福利(有薪假期、醫療保障、退休金......),他們的口頭禪是「穩定壓到一切」(笑)。
S象限的人信奉"Do it myself",不放心把事交給別人做,或者認為自己會做得較好,因此經常「一把抓」。而他們的收入,大多取決於自己願意付出多少小時工作。一旦停止工作,收入也隨之停止。
B和I象限的人則是利用OPM(other people's money, 他人的資本)和OPT(other people's time, 他人的時間),從而獲得財富。亦因此他們相信團隊精神,講求合作,而他們即使不工作,金錢仍會流進他們的口袋。
當時還是年輕人,看到這圖,當然是立志要做一個富人,也就是站到B和I象限那邊。於是這個年輕人便讀了當時仍未火紅的商科,還買了不少商務書,期望大學畢業後就能大展拳腳。
而正當他野心勃勃的時候,仍是大學生的他就迎來了第一個機會。
(待續)
如果沒有它們,我的世界將很不一樣。
10年前,我遇上了兩套作品,它們完全地改變了我的人生,我的思 維方式。
第一套是富爸爸系列(Rich Dad series),作者羅伯特.清崎(Robert Kiyosaki)所寫關於財務教育的書,開拓了我對未來的視野
。他提出的財務和人生觀點,跟過去老師和父母輩完全相反,直到今 天我仍不時重讀書中內容,仍有所得著。例如他所說的work to learn, not work to earn,知易行難,我對此感受實在很深。
第二套則是日本動畫《少女革命》。當時並不是它的內容到底有多好 看(那時的我看得一知半解,例如搞不清楚樹璃和枝織究竟是甚麼關 係),而是著迷於它所營造的藝術氣氛,尤其是那難明的決鬥歌曲, 日文加上又用上不少聖經名字,於是不怎讀課外書的我,突然翻起聖 經和日文字典,還走去上網搜尋。在這過程中,我逐漸發現「美」的 存在,建立起自己對「美」的看法,而最重要的,還是它使我了解自 己的學習方式:從自己喜愛的入手,擴展閱讀的範圍。
打算改變自己的人,我會誠意推薦他們去看這兩套作品。
第一套是富爸爸系列(Rich Dad series),作者羅伯特.清崎(Robert Kiyosaki)所寫關於財務教育的書,開拓了我對未來的視野
第二套則是日本動畫《少女革命》。當時並不是它的內容到底有多好
打算改變自己的人,我會誠意推薦他們去看這兩套作品。
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
"Magicians do not exist." ----The Illusionist (2010)
「魔術師並不存在。 」
出自Sylvain Chomet的大作The Illusionist裡面,老戲法師留給女主角的最後一句說話。
女主角出自鄉村,不知道戲法師「變」出來的東西,其實是他真金白銀買來,或本身他擁有的。真心相信戲法師能施展魔法,由鄉村跟隨他到城市,直到她嘗試了愛情,戲法師也再不能給她甚麼,就留下了最後的禮物--一些錢,以及這一句說話,離開了她。
戲法師很少會主動告訴觀眾這個真相,即使這真相人盡皆知,他們總希望觀眾能沉醉於他們的表演,為他們的努力鼓掌歡呼。那為甚麼他要跟她說這句話呢?
人的本性喜歡相信假的東西,甚至希望它們是真的,而去忘記真實的一面。女主角很純真,她的世界很簡單,人生經驗較豐富的戲法師應該很清楚這一點吧?因此在離去的時候,他自己揭穿這件事,希望提醒她:grow up child, leave behind your innocent, as the world is cruel. (成長吧孩子,放下你的天真無邪,世界其實很殘酷。)
不過,在我們的世界,還是有很多人信奉魔術師,尤其是商業和投資領域。投資基金的人,相信基金經理能夠得到他們不知道的公司資訊,或者他們讀遍所有公司的財務報表,或者他們是十分聰明的一群人,於是爭相把錢塞進基金,期望經理們能把錢越變越大;
追捧新公司上市的股民,深信公司的管理人能為公司賺大錢,把股價節節推高,或者每間公司都能像05、06年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,甫一上版就股價翻倍,於是名氣越高的公司,認購的股份就越多;
打算創業的人,認為自己有點石成金的能力,能夠依靠一個點子,就能一夜致富,或者只要集資了一大筆錢,就能在幾個月間成就事業,賺進大把鈔票,享受生活,或者憑藉過去的經驗,就能無往而不利,因此貿然向銀行借錢,或向親戚朋友借錢,或尋找天使投資者集資。
只是真實的世界總是殘酷的,把事情想得簡單容易,世界便會讓你碰壁;如果還沒碰壁,那就代表將來會遇上更大的麻煩。我自己經歷過,也因此繞了遠路,走了很多年。
假如我與戲法師相遇,他會說這樣的話吧:「魔法師並不存在,畢竟我們只是凡人。」
最後送上The Illusionist的一首歌,雖然內容是法文聽不明白(youtube有翻譯),但旋律十分好聽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G_CPNQdc7w
出自Sylvain Chomet的大作The Illusionist裡面,老戲法師留給女主角的最後一句說話。
女主角出自鄉村,不知道戲法師「變」出來的東西,其實是他真金白銀買來,或本身他擁有的。真心相信戲法師能施展魔法,由鄉村跟隨他到城市,直到她嘗試了愛情,戲法師也再不能給她甚麼,就留下了最後的禮物--一些錢,以及這一句說話,離開了她。
戲法師很少會主動告訴觀眾這個真相,即使這真相人盡皆知,他們總希望觀眾能沉醉於他們的表演,為他們的努力鼓掌歡呼。那為甚麼他要跟她說這句話呢?
人的本性喜歡相信假的東西,甚至希望它們是真的,而去忘記真實的一面。女主角很純真,她的世界很簡單,人生經驗較豐富的戲法師應該很清楚這一點吧?因此在離去的時候,他自己揭穿這件事,希望提醒她:grow up child, leave behind your innocent, as the world is cruel. (成長吧孩子,放下你的天真無邪,世界其實很殘酷。)
不過,在我們的世界,還是有很多人信奉魔術師,尤其是商業和投資領域。投資基金的人,相信基金經理能夠得到他們不知道的公司資訊,或者他們讀遍所有公司的財務報表,或者他們是十分聰明的一群人,於是爭相把錢塞進基金,期望經理們能把錢越變越大;
追捧新公司上市的股民,深信公司的管理人能為公司賺大錢,把股價節節推高,或者每間公司都能像05、06年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,甫一上版就股價翻倍,於是名氣越高的公司,認購的股份就越多;
打算創業的人,認為自己有點石成金的能力,能夠依靠一個點子,就能一夜致富,或者只要集資了一大筆錢,就能在幾個月間成就事業,賺進大把鈔票,享受生活,或者憑藉過去的經驗,就能無往而不利,因此貿然向銀行借錢,或向親戚朋友借錢,或尋找天使投資者集資。
只是真實的世界總是殘酷的,把事情想得簡單容易,世界便會讓你碰壁;如果還沒碰壁,那就代表將來會遇上更大的麻煩。我自己經歷過,也因此繞了遠路,走了很多年。
假如我與戲法師相遇,他會說這樣的話吧:「魔法師並不存在,畢竟我們只是凡人。」
最後送上The Illusionist的一首歌,雖然內容是法文聽不明白(youtube有翻譯),但旋律十分好聽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G_CPNQdc7w
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回望,藍幕過去的兩年......
公司即將要推出第一款遊戲,由原先的想法,修修改改,足足經歷了兩年的時間,這時候回望過去,應是時候總結一下經驗。
最初的想法:一個RPG遊戲,行AP制,以FACEBOOK作為平台。 初時認為六個月就可以寫好遊戲,但是沒遊戲製作經驗的我們,低估了製作時間,加上後來簡化了部份的遊戲流程,以及製造能加快將來的遊戲生產的工具(code generator),結果花了足足兩年的時間,走到今天。
如果能夠時光倒流,那麼有甚麼可以改善的?在我看來,是遊戲本身對於初出茅廬的我們來說,花了不少的資源和時間,加上我們希望能加快將來的速度,而令公司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盈利。可以的話,應想想可否以小遊戲為出發點,再逐一逐一建立code generator,然後才推出一套較大的遊戲。這樣將來的集資也較容易,至少手頭有產品,投資者才有信心(即使是少許)。
那麼這兩年是浪費了嗎?不會。至少我們都得到了很多的經驗。
對我而言,就是初創一間新企業,要怎樣估算它的基本開銷,要集合甚麼樣的人才,現金流時間表的編定,將來如何分配工作,建立人際網絡,怎樣與現有伙伴和潛在伙伴溝通,推銷自己的公司,法律問題,產品的開發流程......
總的可以說是「如何經營新創公司」。我相信上述的清單,沒有列完的一天,「學海無涯」,只要我堅持創業,就要做一位勤力的學生,一直學習。
題外話:
或說,可否自學校習得以上這些技能?
學校的商業課( 會計、管理、公司法等)可以令我們提早獲得理論的技能,只是不通過實踐,就無法使自己的技能提升,變成可靠的解決方法;另外一些技能,是無法自學校習得的,「推銷」正正是其中最重要的。不論是到小公司做推銷員,到有推銷培訓的大機構任識,抑或付費學習,甚至自己碰釘,學習的方法不一而足,最重要是不怕犯錯,並汲取當中教訓,就能做得越來越好。
最初的想法:一個RPG遊戲,行AP制,以FACEBOOK作為平台。 初時認為六個月就可以寫好遊戲,但是沒遊戲製作經驗的我們,低估了製作時間,加上後來簡化了部份的遊戲流程,以及製造能加快將來的遊戲生產的工具(code generator),結果花了足足兩年的時間,走到今天。
如果能夠時光倒流,那麼有甚麼可以改善的?在我看來,是遊戲本身對於初出茅廬的我們來說,花了不少的資源和時間,加上我們希望能加快將來的速度,而令公司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盈利。可以的話,應想想可否以小遊戲為出發點,再逐一逐一建立code generator,然後才推出一套較大的遊戲。這樣將來的集資也較容易,至少手頭有產品,投資者才有信心(即使是少許)。
那麼這兩年是浪費了嗎?不會。至少我們都得到了很多的經驗。
對我而言,就是初創一間新企業,要怎樣估算它的基本開銷,要集合甚麼樣的人才,現金流時間表的編定,將來如何分配工作,建立人際網絡,怎樣與現有伙伴和潛在伙伴溝通,推銷自己的公司,法律問題,產品的開發流程......
總的可以說是「如何經營新創公司」。我相信上述的清單,沒有列完的一天,「學海無涯」,只要我堅持創業,就要做一位勤力的學生,一直學習。
題外話:
或說,可否自學校習得以上這些技能?
學校的商業課( 會計、管理、公司法等)可以令我們提早獲得理論的技能,只是不通過實踐,就無法使自己的技能提升,變成可靠的解決方法;另外一些技能,是無法自學校習得的,「推銷」正正是其中最重要的。不論是到小公司做推銷員,到有推銷培訓的大機構任識,抑或付費學習,甚至自己碰釘,學習的方法不一而足,最重要是不怕犯錯,並汲取當中教訓,就能做得越來越好。
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
決定日本誰屬的大戰:關原決戰
之前跟友人合資買了一副二人圖板遊戲:關原之戰(Sekigahara: Unification of Japan)。在公元1600年,日本發生了決定天下誰屬的大戰,東軍總大將德川家康與西軍總指揮石田三成,在關原進行了決戰,結果德川獲勝,並在戰後就任幕府將軍之職,掌握了大權。
遊戲則著眼於整個戰役,由東北、關東至京都大阪一帶,玩家作為東西軍的總指揮,可以作出與歷史不同的決定,但是小心!一支軍隊是否作戰,取決於玩家的手牌,若果沒有合適的手牌,軍隊則不會出力,從而輸了決定性的戰役。
軍隊並不會像上圖那樣,而是像玩陸軍棋般,只讓玩家自己看到,遊戲開始時有一半的棋是規定了的,另一半則是從袋中抽取,所以對手軍力如何,時間拖得越久就越只能「靠估」。
手牌的供應也很緊張:一開始只有五張,而每回合開始時(第一回合除外)要先棄掉一半手牌,才拿到五至六張牌,但是每回合要用一張牌決定先後手外,若每回合要買更多的行動,或在行軍時選擇強行軍(Forced March),就要消費手牌。而打仗也得靠手牌配合,因此手牌管理是重中之重,即使軍隊戰力多強,不能出戰就是等著被對手宰割。
整個遊戲的目的除了是消滅對方的總大將(西軍:石田三成、豐臣秀頼 東軍:德川家康)外,七個回合之後若果無人能達成以上條件,則將所佔城池和據點轉換成分數,得分多者勝。若分數打和,則判西軍勝利。
很少玩二人遊戲的我,這副關原之戰實在令我著迷。遊戲的歷史味很重(很對我這個日本歷史迷的胃口),每次開局都不一樣(兵力的數量相同,但戰力分佈和手牌則會每局不同),還有每回合都要強制棄一半手牌,使得玩家得考慮戰略的彈性,慎重考慮如何組織有效的軍隊;而當機會降臨時,就要衡量戰爭的得失,然後決定如何行軍。於是每一次玩它,都會有不同的得著。
最重要的,是有對手願意跟你玩。感謝曾花時間跟我玩的朋友,你們都是好對手。
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
無理可言,只有雜思。
九月初,最多香港媒體爭相報導,最多香港人在FACEBOOK分享的資訊,莫過於國民教育科的進展和抗爭。
我個人十分討厭國民教育科。觀其內容,甚有將下一代的思想導向愛黨愛國的傾向,這對於香港將來人才的培育,十分危險。
試想,本來香港的教育已不甚啟發思考,現在又搞出一個桎梏思想的學科,並以成績評學生是否具愛國思想,恐怕不用三五七年,學童們會在思想上閉塞,只管尋求正確答案,製造出一批接一批的機械人--只有生產力,思想則停留在如何執行日常事情之上。
這種機械人,於當今之世已不再重要,還望在上位者能迷途知返,加快改革香港的教育,使之能培育出下一代的領袖們。
「停留在如何執行日常事情之上」是大部份人的生活,上至公司高層,下至小職員,都因此而停止創新,只想到怎樣解決每天迎面而來的問題。
這不是不好,有些人因為懶散,只為生活,故不願想太多。只是對於不願墨守成規的人而言,這簡直是地獄。
「搵食啫,犯法呀?」朋友常常開玩笑的掛在嘴邊,我卻不願說這幾個字。它們彷彿會封閉思考,使人停滯不前,就跟富爸爸不許清崎說 "I can't afford it."一樣。
那麼,要怎樣才能開啟思考?問問題,問open end的問題。
「怎樣做才能有更高的收入?」「怎樣才能把倉存賣出?」「如何教導歷史,使學生能自發學習?」「甚麼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?」「香港應如何走出當今的經濟困局?」「香港應有怎樣的政府?」
這是我想到的問題的一小部份。我希望將來能加進更多的問題,給予自己更多思考機會,而答案能為社會帶來進步,改善自身。
自身的懶惰作崇, 弄得這麼遲才發稿,而且只寫了一堆像極了牢騷的東西,真是抱歉。下一篇將會在星期日發佈!
我個人十分討厭國民教育科。觀其內容,甚有將下一代的思想導向愛黨愛國的傾向,這對於香港將來人才的培育,十分危險。
試想,本來香港的教育已不甚啟發思考,現在又搞出一個桎梏思想的學科,並以成績評學生是否具愛國思想,恐怕不用三五七年,學童們會在思想上閉塞,只管尋求正確答案,製造出一批接一批的機械人--只有生產力,思想則停留在如何執行日常事情之上。
這種機械人,於當今之世已不再重要,還望在上位者能迷途知返,加快改革香港的教育,使之能培育出下一代的領袖們。
「停留在如何執行日常事情之上」是大部份人的生活,上至公司高層,下至小職員,都因此而停止創新,只想到怎樣解決每天迎面而來的問題。
這不是不好,有些人因為懶散,只為生活,故不願想太多。只是對於不願墨守成規的人而言,這簡直是地獄。
「搵食啫,犯法呀?」朋友常常開玩笑的掛在嘴邊,我卻不願說這幾個字。它們彷彿會封閉思考,使人停滯不前,就跟富爸爸不許清崎說 "I can't afford it."一樣。
那麼,要怎樣才能開啟思考?問問題,問open end的問題。
「怎樣做才能有更高的收入?」「怎樣才能把倉存賣出?」「如何教導歷史,使學生能自發學習?」「甚麼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?」「香港應如何走出當今的經濟困局?」「香港應有怎樣的政府?」
這是我想到的問題的一小部份。我希望將來能加進更多的問題,給予自己更多思考機會,而答案能為社會帶來進步,改善自身。
自身的懶惰作崇, 弄得這麼遲才發稿,而且只寫了一堆像極了牢騷的東西,真是抱歉。下一篇將會在星期日發佈!
訂閱:
文章 (Atom)